修身的经典名人事迹5篇-ag真人国际官网

| 婕音

人类群星闪耀时,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修身的经典名人事迹,方便大家学习。

修身的经典名人事迹篇1

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他的着作《海国图志》向中国人介绍了世界地理概况,他也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观点,主张向西方学习,被誉为“开眼看世界得第一人”。

魏源在革新变法,反对侵华,兴办实业,推崇民主赋税思想上都有自己的见解。他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在鸦片战争前后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于“国计民生”,认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魏源坚决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华活动,提出“义民可用”的主张。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很好贯彻并发挥了林则徐了解和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做法,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正确口号,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安危的大事来认识,使之在当时社会上发生了振聋发聩的重大影响,为此,他提出一套具体方案,不但包括了官办军事工业,改进军队武器装备的内容,而且提出了兴办民用工业,允许商民自由兴办工业的主张。

魏源主张国家利用赋税手段保护工商业的发展,认为“士无富民则国贫,士无中户则国危,至下户流亡而国非其国矣”。他所强调的富民主要是指工商业者。提出这一思想,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魏源还对生产经营成本高低的原因及其对财政税收的影响作了一定的分析。魏源的这一观点在我国19世纪以前的经济思想中是极为罕见的。

修身的经典名人事迹篇2

蔡锷,字松坡,出生于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湖南保庆(今湖南邵阳市)人。他十五岁考入湖南时务学堂,后人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回国后在江西、湖南主办军事学堂,不久任广西兵备道。1910年调云南任督署参议,时年二十八岁;1911年为云南都督,1915年发动护国起义,以讨袁护国著称于世。1916年,因病赴日就医,不久病逝,时年三十四岁。

蔡锷小的时候,有不少机警聪慧的故事流传着,故在当地被称为“神童”。

蔡锷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当时清政府政治_,地方官吏敲诈_,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蔡锷的家庭也是如此,虽然父母拼命干活,家中仍然入不敷出,生活十分艰难,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孩子去上学的事了。但是,小蔡锷却酷爱读书,可没有书又怎么办呢?他便让上学的孩子教他认字。为了使上学的孩子能痛快地教他识字,他便想了个法子,每当上学的孩子下学后玩的时候,他便凑上去和他们玩,由于他善于动脑,玩的花样多而有趣,所以大家都喜欢和他一块玩。时间一久,这些孩子不但主动教他识字,还乐意把书借给他,让他拿回家去自己读。由于借来的书受时间限制,他不得不抓紧时间读,有时头天下午把书借来,第二天一早须还给人家,他便彻夜不眠。就是靠这种方法,用了两年的时间,小蔡锷到八岁的时候,便读完了《千字文》、《诗经》、《论语》和大量名家诗词,还学会了作诗、联对、写文章。

这年春季的一天下午,小蔡锷等几个上学的孩子下学后,一起去邵阳城外放风筝。正当他们玩得开心的时候,突然有一只风筝的线断了,大家便飞快地朝着风筝落下的方向追去。

不料,那风筝飘来飘去,竟然飘落在邵阳知府的后院中。当时,大家都感到害怕,不敢去讨,但小蔡锷却对大家说:“那是我们的风筝,落到了他的院中,我们只不过是去讨回来,有什么可怕的呢?”

于是,在蔡锷的带领下,他们一块来到了知府门前。

蔡锷跨前一步,对门卫说:“请你进去通报,就说邵阳有个叫蔡锷的向你们老爷反映个情况!”

知府正在房内喝茶,听说有个叫蔡锷的孩子找他反映情况,觉得新奇,便走出来问道:“你有什么情况要反映呀?”

蔡锷道:“我们的风筝落到了你的后院,请大人还给我们!”

知府一听,不由得生了气,心想,因为要找一个风筝,竟也敢惊动知府,这孩子也太放肆了!可又一想,这孩子确也有些胆识,我倒要乘机考他一考。于是,知府对蔡锷提出,要出个对联,蔡锷如对得上,就把风筝还给他,如对不上,就赶他走。

知府出的上联是: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

意思是说:在你们六七个儿童中,谁都赶不上你狡猾。

蔡锷一听,这是有意取笑于他,便也不甘示弱,眼珠一转,顺口对道:“知府二千石,唯有公……”

下面的一个字,蔡锷故意停下不说。

知府急忙问道:“公后面是什么?快说呀!”

蔡锷这才不慌不忙地道:“你还风筝,我就说个‘廉’字,你不还风筝,我就说个‘贪’字!”

知府见还有些差人在场,能叫他说成“贪”字吗?所以,赶紧命人找来风筝,还给了他。

蔡锷“智讨风筝”的故事传出后,乡里的人们都大为惊异:一个穷得连饭也难顾上的人家的孩子,怎么学会作诗联对了?难道真是无师自通吗?

在他们了解到蔡锷自学读书的过程后,又不禁大加赞叹说:真是一个有心计的孩子。

当地有位学者,名叫樊雉,听到蔡锷的读书事迹后,主动上门,表示愿无偿地收他为徒。

从此,蔡锷才真正地读起书来。蔡锷在樊雉的悉心教导下,学习刻苦,博览群书。几年后,学识水平便有了飞速的提高,到十四岁那年,便考中了秀才。

修身的经典名人事迹篇3

马云,一张棱角分明、消瘦奇特的脸庞,一派狂放不羁、特立独行的做事风格,一副两肋插刀、不计回报的古道热肠;以“光明顶”命名公司会议室,与金庸密切交往,聚集互联网英雄人物“西湖论剑”。马云的种种言行,颇似一位纵横商海江湖的大侠。

马云之所以让当今的无数草根创业者崇拜,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马云也曾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高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试想,如果马云在第二次高考失败后,听从了父母的劝告,去学习一门手艺,安安稳稳过他当临时工的生活,那么,还会有今天的马云,还会有今天的阿里巴巴吗?

第一次高考,遭遇滑铁卢。尽管马云的英语在同龄人中显得出奇的好,但他的数学却实在太差,只得了1分,全面败北。这之后他当过秘书、搬运工,后来踩着三轮车帮人家送书。有一次,他给一家文化单位送书时,捡到一本名为《人生》的小说。那是作家路遥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曲折的生活道路给马云带来了许多感悟。高加林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他对理想有着执著的追求,但在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每向前靠近一步,就会有一种阻力横在眼前,使他得不到真正施展才华的机会,甚至又不得不面对重新跌落到原点的局面。

从故事中,马云深刻领悟到人生的道路虽然很漫长,但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一个人的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这正印证了一句话:“人生不如意事十有_。”既然生活道路是如此的曲折、复杂,人们就应该坦然地去面对。于是,马云下定决心,要参加第二次高考。那年夏天,马云报了高考复读班,天天骑着自行车,两点一线,在家里和补习班间游走。

没想到第二次高考依然失利。这一次,马云的数学考了19分,总分离录取线差140分,而且这一次的成绩使得原本对马云上大学还抱有一丝希望的父母都觉得他不用再考了。

那时候,电视剧《排球女将》风靡全国,可谓家喻户晓。在那青涩但纯洁的时代,小鹿纯子的笑容激励了整整一代人,当然也包括当时的马云。不仅仅是因为她甜美的笑容,更多的是她永不言败的精神。这种精神对马云日后的影响十分深远,“永不放弃”也成了马云的一种精神象征,影响了每一个阿里人。小鹿纯子的拼搏精神给了马云巨大的激励,他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毅然开始了第三次高考的复习准备。由于无法说服家人,马云只得白天上班,晚上念夜校。到了周日,为了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特地早起赶一个小时的路到浙江大学图书馆读书。

就在第三次高考的前三天,一直对马云的数学成绩失望的余老师对马云说了一句话:“马云,你的数学一塌糊涂,如果你能考及格,我的‘余’字倒着写。”

考数学的那天早上,马云一直在背10个基本的数学公式。考试时,马云就用这10个公式一个一个套。从考场出来,和同学对完答案,马云知道,自己肯定及格了。结果,那次数学考试,马云考了79分。历经千辛万苦,马云终于考上了大学。

对马云而言,人生路上的三次高考,早已成为他生命旅程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修身的经典名人事迹篇4

李时珍知道要想编写一部集古药、新药之大成的药物书,只靠博览群书,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到实践中去观察、去采集、去印证。于是,他决定辞官回乡、四处奔波、实地考察、收集资料。

他交了许多朋友,大多是捕鱼的渔民、砍柴的樵夫、种地的农民、打猎的猎人。大家给了他许多十分珍贵的资料。在湖北省境内的武当山里,有一大片没有被砍伐的深山老林,李时珍一头扎进了这天然的巨大宝库,每天在悬崖峭壁之间活动,十分危险。晚上,只有住在药农沿着山壁搭起的小木板房中,木板房没有瓦房、泥房、水泥房那么坚固。每天晚上,大风吹来,木板房总是摇摇晃晃的,好像要掉下悬崖,又好象要坍塌一样。

李时珍每天晚上,在猿啸狼嚎中入睡;白天,又在树叶的“沙沙沙”声中起来。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那猿啸狼嚎总是不绝于耳。木板房不保暖,所以睡觉很冷,而且房子摇摇摇欲坠,更是让人提心吊胆;猿啸狼嚎,不绝于耳,让人不寒而栗;更别说那一片漆黑的深夜,只有虫和鸟的歌声,有时还是死一般的寂静,就连呼吸的声音都听得见,这真是可怕呀!大家来想一想吧!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地方,李时珍却坚持了下来,他不怕困难、不辞辛苦,终于搜集了许多动、植、矿物标本。他发现了许多名贵药物。什么九仙子呀!朱砂根呀!千年艾呀!隔山消呀!等等,还有白花蛇呀等等一些动物。李时珍把它们都采集起来,带回自己家中做成一个个标本。这些标本就记载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

从这些,我们知道了李时珍是一个不怕困难、不辞劳苦的人。

修身的经典名人事迹篇5

她多愁善感,她看透人生,她苦笑面对,她,就是我心中的名人——李清照。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很多人敬佩她的才华,说她是才女。没有人可以复制她的经典,她留下了名垂不朽的诗与词,作为她的崇拜者,我似乎读出了她的苦与乐,她的悲哀与欣喜。

我喜欢她“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时欢喜的心情,语言朴实但又不乏高贵,没有一点点的做作,畅游湖上,不去考虑任何的事情,那时心中是一种怎样的释怀与自由啊!望着平静的湖面,只想欣喜不想忧愁,简直是一种享受。而夜中寻湖更多了一份安静与神秘,不小心惊起了鸥鹭,多么惬意啊!也难怪诗人会发出那样的感叹啊!

北宋灭亡后,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亡的打击,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道出了多少对于生活不幸的感慨,道出了她对于自己的不幸而自嘲似的安慰。写出多少的凄凉,多少的冷清啊!那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又写出她多少年念旧、怀乡吊难的情感啊!

我喜欢她的羁放与无拘无束,我惊叹她对于苦难是那种坚定与毅然决然。她是永久的美神,是无法取代的。

虽然没有留下你的一张照片,但你的美却胜于沉鱼落雁的西施与昭君,高过闭月羞花的貂蝉与贵妃。你的美独一无二,你的美无人可替。你的美,令我陶醉,是我永远的追求!

你犹如一朵摇曳的花,守护着中华史上那一座盛世空城!

40345
网站地图